九游会体育山东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1-16
 九游会体育《山东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对促进经济高效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我省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推动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根据《山东

  九游会体育《山东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对促进经济高效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我省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推动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以来,我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现代物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为全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1.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2.98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完成6564.2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达1.06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全省综合运输完成货运量31.5亿吨,其中公路、铁路、水路分别完成26.7亿吨、3亿吨、1.8亿吨。公路、铁路、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340.6亿吨公里。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9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内河港口吞吐量完成 5725万吨。全省邮政业务收入完成524.8亿元,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41.5亿件。

  2.市场主体实力持续增强。全省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超过3.1万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和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分别达到44家和24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拥有各类道路货物运输车辆125.3万辆。山东港口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完成战略重组,高速物流、佳怡物流等2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物流载体培育成效显著,济南、青岛、临沂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济南、青岛成为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山东盖家沟国际物流园、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物流园、山东佳怡物流园、山东威海国际物流园等5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3.物流网络体系持续优化。济南、青岛、临沂等核心物流枢纽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烟台、潍坊、日照等骨干物流枢纽培育步伐加快,区域物流节点加速布局,多层级物流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实施智能快件箱进楼宇工程,累计建成城市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1.62万个,布放智能快件箱4.9万余组,格口数201.8万个,多元化末端配送格局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建成县级物流节点201个,乡镇物流节点1805个,村级物流节点20184个;全省农村快递网点6237处,乡镇快递网点实现全覆盖,村级邮乐购站点8.4万个,建制村全部直接通邮。

  4.物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物流标准化、供应链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济南等7市入选国家试点城市,试点企业托盘标准化率、带托运输率分别提高27个和20.5个百分点,物流成本下降15个百分点。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海尔、潍柴、齐鲁云商等企业加速产业集群供应链应用,服务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淄博、烟台、潍坊、济南、临沂等市深入开展全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试点,共同配送率达到50%以上,绿色仓库与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30%以上。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家家悦集团被评为全国首批公益性农产品示范批发市场(示范零售市场)。应急物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运转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为全省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5.模式业态创新持续加速。多式联运稳步推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达到4个、省级示范项目33个,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多式联运发展企业联盟,“胶黄小运转”“前港后站”、鲁辽轮渡滚装联运和甩挂运输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齐鲁号”中欧班列实现统筹发展,2020年开行数量达到1506列,位居全国前列。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冷链共配、“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冷链物流示范城市农产品冷链流通损耗率下降20%。智慧物流加速升级,青岛港成功投产全球领先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云港通”电商平台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山东临工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物流系统智能化改造成效明显。直播电商、新零售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业态加速培育,认定的76家网络货运企业共整合社会车辆50.6万辆,货运量超过1亿吨。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濒临黄渤海,南北贯通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国家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东西联结黄河流域广阔腹地与东北亚经济圈,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东北亚地区活跃增长极,现代物流业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先进物流技术应用加快,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发展需求空间巨大。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7312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3:39.1:53.6。二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我省作为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工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增强,高端化工、金属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248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4613.3亿元。三是外部需求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22009.4亿元,其中进口总额8954.6亿元,出口总额13054.8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138.3亿元,其中网购保税进口22.5亿元,跨境直购出口50.4亿元。

  2.物流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706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通车里程2110公里,居全国第四位。公路通车里程达2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73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改造提升农村公路7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0个,港口总通过能力达9.6亿吨,集装箱航线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281公里。全省民航运输机场达到10个,国际(地区)定期全货机航线万公里,覆盖全省主要炼化基地、联接沿海港口的油品运输管网基本建成,天然气全面实现管道“县县通”。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冷库容量超过1100万吨,规模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工程,新增规模超过80万吨。

  3.综合支撑水平明显提高。一是物流标准化建设持续增强。制修订物流业相关标准49项,其中《物流周转箱标识与管理要求》《商贸流通单证数据元》等2项上升为国家标准,包装、托盘、周转箱、物品编码标准进一步完善。推动物流链全程“不倒托”“不倒箱”,标准托盘、周转箱等物流单元载具产量和使用率大幅提升,形成了供应链一体化托盘循环共用、“数码托盘”开放共享、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等标准化推进模式。二是物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全省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山东阿帕被评为国家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企业,家家悦、新星等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形成特色优势。三是先进技术应用深入推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嵌入物流领域,制冷工艺向预冷、气调、超低温、速冻等多种类型发展,恒温控制运输和真空预冷技术得到有效应用。

  4.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有力。二是物流行业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简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托“单一窗口”探索建设山东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进口集装箱提货单和设备交接单同步电子化流转。建立健全物流行业市场监管标准规则体系,重点领域物流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加快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与“互联网+监管”有效对接,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三是融资渠道更加多元。截至2020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本外币贷款余额6141.5亿元,是2015年末的2.2倍;物流领域企业共发行各类公司信用类债券230只,累计融资2714.5亿元,青岛港国际、中创物流先后上市,万泽冷链等8家物流企业挂牌新三板。

  “十四五”时期,我省进入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九游会体育,新形势新活力为物流业发展汇聚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同时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宏观形势看,新发展格局为物流业发展催生新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物流业开拓发展新空间、培育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省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在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协同,构建国际一流产业集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各种有利条件集聚推动下,我省物流业必将借助区位、交通、产业、资源等多种要素优势,促进供需有效衔接、产业融合协同、内外互济并进,形成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从空间维度看,区域一体化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新潜力。我省区位优势明显,在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国家区域战略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加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战略叠加优势更加凸显。未来一个时期,我省着力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将加快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组织协同优化,加速物流业转型升级步伐,强化物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高效配置。

  从行业发展看,科技赋能为物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十四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进入整合提升新阶段,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走向成熟,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大物流新基建投资将成为大势所趋,自动化立体库、物流机器人系统、智能分拣系统、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将进入高速成长期。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互联网深入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物流各环节系统组织智能化助推“协同共享”生态体系加快形成,“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贸易摩擦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地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借助物流业抢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核心环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山东省看,一些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降本增效提质的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主体发展尚不充分。山东省物流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专业性不高,缺乏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具备供应链整合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物流企业较少,对整个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偏弱。二是区域发展格局仍不平衡。地域间存在“中轴强、两翼弱”“城市强、农村弱”现象,首尾两个“一公里”堵点突出,城乡物流双向互通不尽顺畅。三是运输组织水平亟待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仍存在公路占比高、网络运输能力不够强、交通方式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智慧化、数字化赋能交通物流的应用融合依然不够。四是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重要流通节点缺乏核心物流枢纽有力支撑,综合性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等设施功能亟需优化,农村物流网络存在布局建设短板,冷链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步伐不快。五是物流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偏弱。物流业促进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的带动效应不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和协同性不够高,行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六是对物流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个别地方对现代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企业认识还存有误区,重建设轻运营、重引进轻培育、重设备轻技术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紧围绕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和“十强”现代优势产业,聚焦“降本、增效、提质”总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培育市场主体,优化网络布局,推动产业融合,着力构建开放共享、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行体系,集约协同、绿色智慧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和坚实有力、协调匹配的物流支撑体系,努力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战略优势产业,打造创新赋能的物流经济,为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1.新机制推动,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引领、政府引导,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加强政府在组织、规划、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的引导推动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强化宣传、培训、指导等作用;鼓励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积极参与物流业改造提升,努力形成统筹发展合力。

  2.新格局带动,开放集约发展。积极对接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构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局性谋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节点、通道、网络联通能力,完善城乡配送和区域中转分拨体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引导物流载体集约集聚发展,以物流为着力点打造与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

  3.新产业联动,融合协同发展。坚持物流业与三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以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一体化,推动现代物流有机嵌入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现代农业、信息业、金融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协同,培育形成“物流+”新产业发展模式。

  4.新业态拉动,绿色安全发展。着力推进传统物流业改造升级,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大力培育供应链、跨境电商、新零售、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应急物流体系,为防范和化解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5.新技术驱动,智慧创新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加大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提升物流要素数字化和软件智慧化水平,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

  到2025年,着力构建海陆空统筹、全方位拓展、多层级畅通、一体化协同的物流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形成一批综合实力雄厚、专业特色突出的物流企业和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物流集群载体,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立,引领带动三次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和联动发展,努力打造面向全国、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和航运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物流中心和农产品产业链物流融合创新示范区。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运输货运量明显增加,区域集散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农副产品产业链等重点领域物流规模实力不断壮大,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网络体系持续优化。以物流枢纽为节点、以综合交通网络为支撑、以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为基础的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网络功能更加突出,配置更加优化,现代化多式联运体系、高效便捷城乡配送体系和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劲。以国家物流枢纽、骨干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物流载体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发挥,主体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载体网络运营能力明显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品牌企业形成群体规模,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先进技术与装备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更加深入,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物流服务供给结构更加合理,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进一步降低。

  ──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物流与石油化工、金属冶金、商贸流通、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加速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新优势逐步显现,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现代化国际化供应链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到2035年,网络畅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支柱性产业作用持续增强,与三次产业的协同融合更加紧密,以物流为核心的枢纽经济和供应链产业链集群高地基本形成。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优势,依托“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战略,结合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特色,统筹陆海联动、内外联动、城乡联动,全力释放物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着力打造区域物流协同一体、运输方式高效衔接、重点领域特色发展的“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

  1.“三核”引领带动。以济南、青岛、临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核心,强化区域物流中心地位,充分发挥物流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中的作用,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打造枢纽经济发展高地,有力辐射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高效发展。

  济南充分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作用,加快构建“公、铁、空、水”立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和大宗物资物流等四大产业集群,建设省会城市群干线运输集散中心、商贸物流集聚中心和全省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供应链物流总部经济中心。加强与沿海港口群协调联动,高标准打造国际内陆港;加强与鲁南经济圈物流网融合互通,加快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绿色物流发展示范区和国家智慧物流创新先行区。

  青岛充分发挥国际港口城市作用,立足生产制造、贸易优势,培育壮大航运物流业,加快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商贸流通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统筹陆海联动,深化“公铁海空管”协调发展,引领胶东经济圈构建“衔接一体、内外畅达”的区域物流体系,带动黄河流域形成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的物流大通道,着力打造创新开放畅通的综合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构建东接日韩、西连上合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

  2.“三网”协同联动。按照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以济南、青岛、临沂三大物流枢纽为引领,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纽带,以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支撑,全力推进省会经济圈物流网、胶东经济圈物流网、鲁南经济圈物流网建设,形成全省内统外联、协调融合发展的物流网络体系。

  (1)省会经济圈物流网。坚持“核心拓展、网络延伸”,布局建设以济南为核心枢纽,以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为支撑联动的省会经济圈物流网。完善省会城市群“一环六射”城际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网,搭建区域物流节点,推进核心枢纽功能网络化延伸,促进与省会周边地区要素禀赋相适应的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内陆港、铁路场站、重点物流园区和大型商贸市场,高效衔接陆路干支线运输,形成全省陆路货物分拨基地和多式联运中心,打造我省融入京津冀、联通黄河流域、对接长三角的物流核心区和“一带一路”西进物流通道重要战略支点。

  淄博依托石化、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集聚整合陆港资源,打造鲁中国际陆港“一港多区”和大宗物资多式联运区域中心。推动物流业与工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智慧物流装备产业,打造区域性产业供应链组织中心和生产服务型骨干物流枢纽。依托国家级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

  泰安发挥京沪大通道重要节点优势,加快推进济泰一体化进程,建设济南商贸物流核心枢纽的南部协同拓展基地。整合周边制造业物流资源,依托泰安内河运输港和泰山内陆港,深度对接京杭大运河复航和沿海港口群,大力发展大宗生产资料内河水运和公铁水多式联运,打造服务于鲁中钢铁、矿山机械、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

  聊城加强与省会经济圈融合协同,强化集散西输和冀豫入鲁分拨功能,建设京津冀鲁豫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加快发展铝、铜、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构建以公铁联运为主的物流网络。依托莘县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特色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物流基地。

  德州积极承接我省物流北输功能,畅通山东北部物流门户,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保税物流,着力打造济德协同的区域物流副中心和京津冀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形成立足鲁西北、辐射冀东南、对接省会圈、服务京津冀的区域型物流枢纽。

  滨州依托高端铝业、精细化工、家纺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工业物流、特色农产品物流以及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供应链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产业供应链一体化运营基地和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融入省会经济圈、辐射环渤海的鲁北综合物流中心和国家“北粮南运”骨干枢纽。

  东营以发展石油化工、橡胶轮胎、大宗物资等优势产业供应链物流为重点方向,构建以智慧物流总部基地为统领,以重点物流园区为骨干,港口特色物流中心为重要补充的物流节点载体网络体系,努力打造我省生产服务型区域物流枢纽和沿黄沿海物流节点城市。

  (2)胶东经济圈物流网。充分发挥沿海港口优势,整合优化物流资源,布局建设以青岛为核心,烟台、日照、潍坊、威海为辐射支撑的胶东经济圈物流网。加强港口与内陆港衔接,积极推进公铁水联运、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建设疏港铁路,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国际物流,促进临港产业、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联动发展,努力打造国际航运物流中转枢纽和跨海直通物流“黄金大通道”桥头堡,形成陆海统筹、内外协同的重要引擎。

  烟台围绕汽车制造、现代化工、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链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电商快递发展,以临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延伸港口枢纽功能和辐射范围,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着力打造环渤海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日照围绕钢铁、木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能源、粮油食品加工等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大宗商品物流、保税物流,建设北方能源枢纽和港口型物流枢纽,全力创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区,打造以国际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中转基地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综合枢纽港。

  潍坊依托特色农产品、先进制造业、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冷链物流、工业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快递物流发展,大力推动公铁、海铁联运,积极推进国家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快递企业总部基地群建设,着力打造服务环渤海、连接东三省的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和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高地。

  威海充分发挥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与韩国仁川 “四港联动”建设,重点发展以海洋渔业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以跨境电商为龙头的国际物流,着力构建消费品内外贸协同的特色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国家海洋渔业冷链物流示范基地、日韩过境贸易物流集散枢纽和多边贸易快消品中心仓基地,形成我省直通日韩、融入RCEP的重要门户。

  (3)鲁南经济圈物流网。突出国家物流枢纽带动作用,布局建设以临沂为核心,以济宁、菏泽、枣庄为重要支撑的鲁南经济圈物流网。加强内河水运和公铁联运衔接,扩大内河与铁路物流辐射范围,延伸发展以煤炭、矿石、石膏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转运型物流,形成以商贸物流为核心、生产服务物流协同发展的物流载体网络,打造我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济宁充分挖掘运河水运潜力,整合公路、铁路运输基础设施资源,大力发展以煤炭、粮食为主的运河物流和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积极推进“水运+”多式联运、兖州国际陆港和产业链物流基地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节点城市和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菏泽充分借助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内陆港物流、医药康养物流、农村电商物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构建服务中原地区、东西双向互济、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商贸物流集聚区,着力打造黄河中下游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特色电商物流集聚中心。

  枣庄发挥山东南部门户、京沪线重要节点优势,围绕煤化工、特色农产品、干杂海货、生物医药,大力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工业物流、冷链物流,提升运河航运能级,构建公铁空水多式联运体系,着力打造京沪线特色商品集散枢纽和鲁南苏北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

  横向:充分发挥沿黄达海龙头作用,强化济南、青岛核心物流枢纽功能,以潍坊、淄博、聊城、威海、烟台、东营、滨州、德州为重要节点,以济青通道为主线,协同北部沿海通道,高效对接冀中南、山西中部等沿黄重要战略支点,积极融入国家黄河(青银)物流大通道。强化日照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作用,以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为重要节点,以鲁南通道为主线,高效对接中原、关中平原等重要战略支点,积极融入国家陆桥物流大通道。推进胶东经济圈物流网与长江流域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海河联运,加强省会经济圈物流网、鲁南经济圈物流网与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等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公铁联运,积极对接国家长江、沪昆物流大通道。

  纵向:强化济南、临沂核心物流枢纽功能,以德州、泰安、枣庄、东营、淄博、滨州、潍坊为重要节点,以京沪通道为主线,协同滨临通道、京沪二通道,高效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积极融入国家京沪物流大通道。以德州、聊城、济宁、菏泽为重要节点,以京九通道为主线,对外连接雄安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积极融入京哈-京港澳(台)物流大通道。依托黄河(青银)、陆桥物流大通道,连通二连浩特至北部湾、西部陆海物流大通道。

  海向:充分发挥我省沿海港口群整体规模优势,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和烟台港为两翼、以渤海湾港为延展、以内陆港为协同,打造我省海向辐射型物流战略支点。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抢抓RCEP机遇,强化与韩国仁川、日本大阪、印尼雅加达、莫桑比克贝拉、荷兰鹿特丹、美国洛杉矶、澳大利亚悉尼、墨西哥曼萨尼约等世界港口“港港协作”,不断拓展加密航线,形成我省联通东北亚—北冰洋、东南亚—印度洋—非洲—欧洲、太平洋的国际海运物流通道。

  陆向: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优势,以济南、青岛、临沂为核心枢纽,依托国内物流大通道向外延伸,打造我省陆向辐射型物流战略支点。对接新疆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喀什等沿边支点,融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国际物流通道;对接内蒙古二连浩特、黑龙江黑河等沿边支点,融入中蒙俄国际物流通道;对接云南、广西等省的边疆城市,融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国际物流通道,推动我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深化经贸合作。

  1.港口物流群。积极推进港口物流资源整合提升,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发挥协同效应,促进融合错位发展,形成优质高效的海运港口物流体系。青岛港重点建设以集装箱运输、能源和大宗原材料运输为主,件杂货为支撑的国际综合性物流枢纽港,着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日照港重点建设以能源和大宗原材料运输为主,集装箱和其他货物运输为支撑的国际物流枢纽港,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大宗散货集散、混配基地和重要的液体散货接卸中转中心。烟台港重点建设以能源、原材料物资运输为主、集装箱和其他货物运输为支撑的国际物流枢纽港,着力打造全球最大的铝土矿中转基地、中国北方主要的LNG分拨中心和全国最大的化肥集散中心。渤海湾港重点打造以服务区域运输、发展特色港产融合业务链、支撑完善山东港口转运体系为主的区域性基本港,建设海河联运枢纽。

  2.陆路物流网。整合高速公路沿线物流资源,以济南、青岛、临沂、济宁、淄博、潍坊、德州为枢纽,以全省高速公路为重要通道,在省内布局10个综合物流产业园区、161个物流节点,打造辐射全省、连通全国的高速公路骨干运输网络。充分发挥铁路综合优势,依托“四纵四横”铁路网,布局建设2个一级、18个二级物流基地,加快建设以即墨、齐河等铁路物流基地为中心的普速铁路货运枢纽,探索建设以济南、青岛、临沂高铁快运办理站为中心的高铁快运枢纽,打造多功能铁路运输网络。统筹发展中欧班列,打造济南、青岛、临沂3个一级网点(班列集结中心),烟台、潍坊、淄博3个二级网点(辅助发运基地),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水铁联运、集拼集运的国际班列网络体系。

  3.航空物流枢纽。优化省内机场布局,完善空港物流中心节点网络,整合陆路运输供给资源,加强航空干支衔接、陆空联运协同,发展国际通程中转联运航线,努力打造以济南、青岛、烟台、临沂为重点,其他地区为补充的航空物流格局。济南瞄准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中间地带,全力打造以国内中转为主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九游会体育。青岛对标首尔、大阪,加大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构建,打造国际间航空货运中转枢纽。烟台突出日韩航空货运桥头堡作用,打造国内通往日韩的门户型区域枢纽。临沂突出鲁南、苏北中心城市区位优势,重点打造区域性国内快递航空运输中心。

  5.管道运输网络。坚持“供输一体、输配协调”,结合国家油气资源布局、主干管道路由和站场分布,原油管道依托沿海港口至内陆炼化集聚区输送通道,重点推进董家口—东营、烟台西港区—裕龙岛石化等原油管道建设;成品油管道以鲁皖等主干管道为枢纽,重点推进菏泽—浚县及滨州、淄博、东营等市炼厂成品油外输管道建设;天然气管道持续完善输气干支线网络建设,重点推进中俄东线、山东管网干线、烟台西港区LNG外输管道等天然气管道建设,形成原油(燃料油)生产供应、成品油外运、天然气运输管网系统。

  6.多式联运枢纽网络。加快建立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打造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2+8+N”多式联运枢纽。加快提升济南、青岛国际物流服务能力,打造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充分发挥烟台、威海、日照、临沂、潍坊、泰安、聊城、菏泽区位优势,提升完善服务功能,打造8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加快构建一批多式联运节点,形成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1.鲜活农产品物流网络。加快建设济南、青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完善田头小型仓储保鲜设施,基本建成产销畅通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布局建设以青岛、济南、威海为重点的水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以潍坊、聊城、临沂、烟台为重点的果蔬冷链物流网络,以临沂、潍坊、烟台、济南为重点的禽肉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2.重点工业领域物流网络。(1)石油化工。服务于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布局以烟台、潍坊、东营、滨州为重要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区物流节点,以青岛、日照为重点的黄海临港石化原料集散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链物流枢纽网络。(2)金属冶金。布局建设以日照、济南、泰安为重点的钢铁物流网络,日照、临沂建设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物流基地,济南钢城、泰安肥城等建设精品钢生产贸易物流基地。布局建设以日照、滨州、烟台、聊城、东营为重点的铝铜产业物流网络,日照加快发展铝铜及制品内外贸双向物流,滨州邹平、烟台龙口、聊城茌平和东营,规划建设铝铜产业链物流基地。(3)装备制造。布局建设以烟台、济南、济宁、青岛为重点的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物流网络,烟台、青岛重点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济南重点建设交通装备(重型汽车)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及汽车后市场零部件商贸服务型物流基地,济宁梁山重点建设专用汽车、汽车改装业物流基地。布局建设以临沂、泰安、东营、潍坊为重点的工程机械产业链物流网络,临沂、济宁建设工程机械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泰安、东营、潍坊建设矿山机械、石油装备、动力装备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4)煤炭能源。强化日照港、梁山港、泰安岳华三大煤炭储备基地枢纽作用,加快建设兖州、济宁、新汶、枣滕、巨野等矿区物流节点,形成清洁能源供应链物流网络体系。(5)橡胶轮胎。布局建设以青岛、东营、威海、烟台为重点的轮胎产业链物流网络,青岛发展橡胶供应港口物流,东营发展产业集聚区综合物流,威海、烟台发展轮胎生产服务型港口物流。

  发挥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调整和优化全省交通运输结构,加强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

  1.整合提升水路运输能力。优化升级海运港口物流。加快建设智慧港口,完善集疏运体系,做强航运服务,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推进山东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航运金融、电商服务等中高端航运服务业。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物流。加快推进京杭运河主航道升级改造和支线航道建设,配套完善内河航运物流功能,打造省内运河物流枢纽体系;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扩大内河航道通行能力和通达范围。

  2.推进陆路运输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四减四增”行动计划,挖掘既有运输潜力,完善铁路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和换装转运体系,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鼓励开行大宗货物直达列车、集装箱班列、点到点货运列车等多频次多样化班列,提高铁路货运比例。稳步推进高铁物流发展,完善电商快递分拨、配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极速达”“冷鲜达”“定时达”等货运服务,打造高铁物流枢纽和服务品牌。提高公路干线运输水平,加大支线运输网络密度,引导发展货运大车队、挂车共享租赁、甩挂运输、企业联盟、品牌连锁等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扩大低成本高效率干支一体运输服务供给。

  4.加强管道运输互联互通。做好与国家油气管网的紧密衔接,加快区域管网枢纽建设,推进管网直通企业,实现与企业生产系统无缝对接。加快推进原油支线管道向炼厂延伸,实现全省主要炼化企业管道全覆盖。着力推进地炼企业与国家成品油管网的连通,建设炼厂联通线,构建管道、区域仓储和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相结合的成品油输送体系。有序推进天然气管道省际联络线建设,加强与国家干线互联互通,构建全省天然气管道输送网络。

  5.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加强枢纽间干线运输对接,培育稳定性强、高频次、多类型干线运输产品,推动多枢纽串接开行航运班轮、铁路班列、多式联运。建立陆海港口合作发展机制,在沿黄城市布局建设50个内陆港,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边界窗口和资源集聚平台,促进港口与黄河流域腹地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联运,优化“公转铁”联运模式,推进海铁联运中转基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建设具有口岸功能的铁路货运场站。加快发展河海联运,实施小清河联运枢纽工程,推动海港河港水水中转、直接换装、海河直达,促进水运向产业集聚区腹地延伸。充分发挥京杭运河水运效能,积极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稳步推进大宗物资陆河联运。推动网络货运平台建设,加快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发展多种类型多式联运经营人。

  2.内河物流。强化内河航运物流功能,提升京杭大运河通航能力,支持济宁打造运河“亿吨港”,建设泰安港、枣庄港、菏泽港,加快推进山东京杭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嘉祥港区祥城北铁水联运物流园区、滕州新港及临港物流园等项目;实施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小清河济南港、淄博港、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加快推进济南港主城港区铁水联运工程、小清河滨州综合物流园、潍坊小清河海河联运枢纽港工程、东营广利港区海河联运中心、淄博港公铁水物流园等项目。

  3.铁路物流。加快推进济南董家铁路货运中心二期、黄岛铁路物流园、临沂铁路物流基地、菏泽铁路物流中心、潍坊昌邑晟泽昌北物流园、东营明晟鲁北铁路物流园、山东济铁烟台物流园二期等项目。

  4.公路物流。加快推进智慧高速物流网建设,推动“网络化配送+分布式仓储”,建设货物存储、中转中心。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专线整合”“互联网+大车队”等新模式,提高运输效能。重点推进高速公路物流骨干网、传化公路港、临沂国际陆港、菏泽中陆国际物流园等项目。

  5.航空物流。深入推进省内民航机场整合提升,发展壮大济南、青岛、烟台三大临空经济区,力争到2025年,全省航空货邮吞吐量超过90万吨,国际国内定期货运航线条。加快航空物流基地建设发展,积极引进2—3家货运航空公司在省内主要机场设立运行基地,探索筹建1家货运航空公司。重点推进山东高速临空物流园、济南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威海机场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试点、潍坊空港物流园等项目。

  6.多式联运。实施青岛港海铁联运提升工程和日照港“铁路+仓储”运输体系工程,推进在省内内陆城市及郑州、西安、兰州等沿黄流域节点城市布局建设内陆港,加快山东高速鲁中产融物流园、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潍坊申易智慧多式联运物流中心、齐鲁号上合经贸产业园、德州平原无水港公铁水联运工程等项目。

  坚持基础先行、试点突破、平台整合、延伸拓展,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动的产业链物流,协同发展物流贸易、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拓展供应链物流的资源整合范围和区域发展空间,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跨界融合,提升制造业供应链国际竞争力。

  1.加快产业链物流体系建设。以石油化工、金属冶金、煤炭能源、装备制造、橡胶轮胎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与企业和产业集聚区生产物流系统的协同,鼓励集中建设石化、冶金矿石、洗配煤、零部件、天然橡胶等生产供应和储备基地。鼓励发展“统管库存、共同配送”新模式,支持组建行业领军企业牵头、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的运营团队,推动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深度合作,整合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存量设施资源,提高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和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增强制造业供应链弹性,构建优势领域产业链物流体系。

  2.推动供应链物流融合发展。支持企业依托产业链物流,整合优化上下游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强化供需对接、支付结算等核心功能集成,搭建基于现货交易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和资金结算中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依托物流信息防控金融风险,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等融资服务。支持省级投融资平台参与供应链物流平台建设,推进区域间分工协作和供应链间融合共享;鼓励各市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突出优势互补,加强协同共建,构建立足全省、面向国际国内的供应链物流体系。

  2.金属冶金物流。加强物流与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联动,完善以日照港、青岛港为核心枢纽的矿石供应调配物流节点网络系统,提高金属冶金原材料生产供应配送的效率和可靠性。

  3.装备制造物流。鼓励汽车、工程装备等产业整车(机)龙头企业加快物流流程再造,推动生产零部件库存外移,建设形成保障生产和售后供应的零部件产业链物流系统。

  4.煤炭能源物流。畅通“外煤入鲁”通道,优化煤炭运输结构,完善煤炭储备体系,到2025年,煤炭储备基地储备能力达到500万吨左右。探索实施煤炭能源物流金融创新产业链协同模式,整合平台实体资源,构建煤炭物流贸易金融体系,逐步延伸壮大全省煤炭供应链物流产业集群。

  5.橡胶轮胎物流。整合轮胎企业销售网络物流资源,建设以整车企业供应基地为核心的销售物流网络,保障轮胎真品供销渠道可控,助力轮胎企业提升优势品牌影响力。

  加快推进潍柴智能物流园区、临沂临港特钢基地铁路物流中心、德州平原铁路物流园煤炭战略储备基地、青岛董家口铁路物流园煤炭战略储备基地、东营港输油管道及中转油库、济宁邹城市铁水联运煤炭物流园、枣庄宇翔智慧物流、东营广饶物流园区管道及存储中转站等项目。

  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按照“补短板、促融合、树品牌”的思路,加强农产品物流网络建设,加快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生鲜农产品依托物流服务网络实现规模生产、渠道扩张、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农产品新型供应链体系。

  1.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引导跨区域服务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等向枢纽、基地集聚或强化协同衔接,升级打造一批果蔬、水产品、粮油、肉类等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村流通服务数字化,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完善粮食储备和生产供应物流体系,促进全省粮食产业经济健康发展。以农技推广为先导,以专业物流为支撑,推动服务外包延伸,建立覆盖全省的现代农资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2.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分层次完善各类专业冷库设施布局,深入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改造升级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移动冷库等产地冷链设施,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从田间到消费地的保鲜储运设施。发展果蔬保鲜冷链物流,延长新鲜果蔬销售和加工业原材料供给周期,完善初加工和深加工产业链条。发展内外贸融合的水产品、畜禽制品冷链物流和活体暂养物流,培育与产业集群密切协同的冷链加工物流体系。积极发展航空冷链物流,加快完善公路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整合利用LNG天然气码头冷能资源,建设港口冷链物流基地,提升冷链集疏运水平。

  2.冷链物流。重点建设济南、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威海荣成冷链物流基地、烟台骅达农产品冷链物流、滨州阳信冷链物流港、临沂佳沃食品冷链物流、聊城亚世达冷链物流、东营综保区冷链物流、淄博智慧城乡冷链仓储物流综合示范产业基地、潍坊食品谷中凯智慧冷链物流园等项目。

  3.电商物流。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支持新建乡镇电子商务站和村级电子服务点,扩大电商服务农村覆盖面。完善邮乐购电商寄递生态圈构建,促进电商服务多元发展,到2025年优质邮乐购站点达到10000个。

  4.农产品产业链物流。加快推进威海荣成沙窝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滨州沾化冬枣城乡冷链物流、食安公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泰安早天下冷链(中国)交易基地、德州瑞景现代农业物流园等项目。

  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强城乡物流末端网点建设,加快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消费物流、快递物流、医药物流发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

  1.城乡居民消费物流。以国家城乡高效配送试点示范为引导,积极开展全省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县、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着力打造覆盖城区和县乡村的城乡配送体系。鼓励连锁企业、专业物流配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和便民配送服务,积极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新零售即时配送等先进模式。促进传统实体市场转型升级,鼓励各类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连接市场消费端与生产供应商的智慧商贸物流协同平台,构建智能化流通供应链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畅通生活消费品进口渠道,满足群众高品质消费需求。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改善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前置仓等终端网点冷链设施装备条件,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居民消费安全。

  2.邮政快递。深入推进快递物流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九游会体育、城乡配送网络协同和资源整合共享,加快建设一批跨区域快递中心和5G智慧快递物流园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快递总部经济。完善城乡末端投递设施服务功能,创新发展社区分拨、冷链微仓等模式,探索开展无人机收投快件,实现农村快递服务全覆盖。推动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广邮快合作、快快合作、快交合作、快商合作等模式。深入推进邮政快递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探索农产品优势品牌专送、产地直发等模式,鼓励省级快递总部参与省内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供应链流程再造,引导快递企业服务医养健康、文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1.城乡高效配送。加快淄博、潍坊、烟台国家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建设,支持济南、临沂开展第二批国家试点;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个县(市、区)和50家企业推进省级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加快推进潍坊农产品冷链仓储、菏泽城乡冷链保障体系、青岛利群现代物流、淄博城乡绿色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山东莘华仓储物流园、德州金茂源城乡配送中心、威海温泉镇商贸物流重点工程等项目。

  2.农商互联。加快推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济宁、日照、菏泽农商互联试点城市建设,新建改造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等农产品末端零售网点65个以上,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20个,项目主体企业农产品冷链仓储能力提升30%以上。

  3.寄递物流。大力实施“两进一出”工程,加快推进“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创建“快递+农产品”寄递“金银铜”牌项目,力争到2025年培育300个以上“一市一品”精品项目,20个以上服务现代农业业务量超千万件的金牌项目;加快推进“快递进厂”,重点培育10个快递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典型项目。加快推进潍坊快递物流产业集群、德州山东乐达现代智汇综合物流园、鲁中(淄博)区域快递分拨中心、烟台中邮物流陆运中心等项目。

  推进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生物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跟踪、认证、交易、支付、监管、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应用推广。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加快发展产品可追溯、在线车辆调度、产品自动分拣、智能查验和智能快递等技术设备。深入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物流,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促进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提升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重塑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创新企业资源组织方式,提高仓储、配送等环节运行效率及安全水平。推动传统物流枢纽、物流中心、港口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打造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物流园区。依托现有产业配套优势,培育打造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智能化仓储。推进仓储物流智能化升级,加快5G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全面实现物流分拣、物品传输以及出入库自动化。加快推进青岛空港供应链物流、胶东智慧物流园、枣庄枣矿智慧物流产业园、菏泽曹县智慧冷链物流、山东国际高端建材物流产业园、临沂新明辉智慧仓储物流园、济宁食品园区智慧多功能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

  充分发挥山东“一带一路”双向交汇支点作用,畅通海上、陆路国际物流大通道,进一步拓展空间网络,搭建服务平台,强化资源配置,提升跨境物流全球配送集散能力,着力打造全球重要能源、原材料集散中心和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

  1.完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开辟海向直达航线,打造优势航运组群,推动与日韩重要港口自由通航,提升集装箱国际航线数量,增强国际通达、洲际中转能力。统筹航空货运网络布局,完善配套适应多种货运机型和货物类别的专业化航空货运枢纽机场设施,优化国际航空客运航线腹仓运力配置,增强全货机定班国际航线和包机组织能力,打造东北亚运输机场群。加快“齐鲁号”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加密图定线路开行频次,增开冷链、化工及医疗设备等特色班列。推动省内海港、空港与日韩主要港口建立联动合作机制和战略合作联盟,加快建设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率先开通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打造跨海直通物流“黄金大通道”。在非洲、东南亚、拉美等重点地区搭建海外港口区域中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港口设施和国际航线建设运营,设立境外分销和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发展海外集货、分拨、打包以及国内出口货物分拨、中转暂存和派送等延伸业务。

  2.推进模式业态创新发展。建立省级跨境电商促进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跨境电商B2B业务出口监管试点,推动跨境新零售创新发展,逐步扩大“买全球”“卖全球”规模。提升国际快递跨境服务能力,鼓励国内外知名物流快递企业在我省设立一级分拨中心,在具备条件的国际邮件作业现场复制推广“一点清关”模式,开通中日韩双向海上邮路,建设东北亚寄递物流中心。依托国际客货滚装班轮航线,发展集装箱陆海联运、汽车甩挂运输,努力实现常态化运营。开展海铁联运“一单制”改革,推动联运单证一体化、标准化、物权化、金融化,实现“一单到底”。优化国际物流监管模式,积极拓展海运集装箱中转集拼、空运货物中转集拼功能,加快建设“一站式”“信息化”国际集拼箱物流中心。

  1.中欧班列。加大“齐鲁号”中欧班列统筹发展力度,济南加快“齐鲁号”中欧班列(济南)集结中心建设,积极争取打造粮食、肉类等海关铁路指定监管场地;青岛建设“齐鲁号”中欧班列上合经贸产业园,打造以过境运输和服务上合组织国家为特色的集结中心;临沂积极发展“运贸一体化”,打造以木材集散、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等为特色的集结中心。加快在海外节点国家布局建设集散中心,完善配套“喂给”服务网络。

  2.跨境寄递物流。支持寄递企业融入中国(山东)自贸区建设布局,争取快递总部在保税园区建仓设点,提升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扩大济南、青岛局跨境电商业务量,支持烟台、威海局申请商业快件运营资质,实现“国际邮件、商业快件、跨境电商件”及一般贸易全业态业务模式一体化。扩建改造济南、青岛机场国际邮件处理中心。

  充分利用物流节点网络和通道资源,整合存量应急设施,推动既有物流设施嵌入应急功能,优化布局应急物流核心枢纽、应急物流转运场站相结合的两级应急物流设施网络,完善应急物流干支衔接的运输通道体系。建立“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全流程、专业化应急物流企业库和人员队伍,调动社会有效资源,构建以政府实物储备为基础、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化储备为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快速调运机制。整合建立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共享和指挥调度平台,提升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水平,满足应急物资紧急调运,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加强预案管理,开展平时演练,提高应急物流系统韧性。建立全省统一、规范、高效的危化品企业生产经营信息采集和物流服务平台,推动危化品物流实现全过程线上监管,完善线上过程监控、异常预警、应急处置等标准化流程,提高全程监测、实时查询水平。

  研究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制度,强化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能力储备。完善应急物流“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加强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保障应急物流车辆及时通行。依托现有或在建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等,强化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功能,统筹加强各类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物流设施在功能、运行等方面的相互匹配和有机衔接,对具备条件的铁路港、公路港、机场和港口进行应急物流转运场站改造提升,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德州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临沂应急救援物资及粮油食品储备贸易中心、台儿庄粮食应急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

  推动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新能源货运车辆、船舶配套设施布局和在现代物流领域应用。鼓励和支持在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加强物流领域碳排放监测,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现代化绿色创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研发使用可循环绿色包装和可降解绿色包材,促进包装减量化、再利用。建设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促进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循环化。鼓励逆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企业,提升逆向物流发展水平。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推动产品包装、物流器具、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纸、报废汽车、生产加工边角料等有使用价值的废弃物及电商等退货产品的逆向回收物流发展。深入开展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试点工作,提升废旧家电拆解处理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鼓励企业延伸废旧电器拆解产业链。推进邮政快递网点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

  2.绿色邮政。加大绿色包装应用力度,全面普及可降解包装,中转袋(箱)实现全部可循环,在青岛、威海、东营等市开展循环包装应用试点。到2025年,培育150个绿色网点、6个绿色分拨中心和5个绿色快递物流园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0辆。

  加速整合区域物流设施资源,布局建设一批物流节点枢纽、区域分拨中心等重要载体,促进各节点间及交通配套设施的功能对接和联动发展,优化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提供有力支撑。

  1.高标准建设物流枢纽。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培育,推动物流设施集约整合,加强骨干通道网络与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物流网的衔接,提升重要物流枢纽节点辐射区域水平,着力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物流枢纽设施网络。发挥济南、青岛、临沂3个国家物流枢纽示范作用,着力打造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积极支持烟台、日照、潍坊等3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培育建设港口型、陆港型物流枢纽,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特色物流枢纽。引导物流枢纽整合铁路专用线、专业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等物流设施及通关、保税等配套设施,集中承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等物流服务的区域分拨和仓储功能,推动物流枢纽资源空间集中,减少物流设施低效供给,提升综合利用效率。

  2.完善交通设施功能。推动港口迭代升级,加大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密度,形成便捷、通畅、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完善现代化港口设施,重点建设原油、LNG、集装箱、客滚等大型专业化泊位,完善深水航道、防波堤、锚地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探索推动建设高铁物流基地,加快疏港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场站建设,支持铁路专用线进码头、进大型企业、进物流枢纽,打通公铁水联运衔接“最后一公里”。加快实施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和普通国省道等级提升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公路网密度、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全省运输机场、各类通用机场建设,加大现有机场整合改造力度,提高吞吐能力和竞争力。加强原油码头配套输送管道建设,改造淘汰老旧管道,完善炼化基地外输管道,建设形成以原油、成品油为核心的管道输配网络。

  1.物流枢纽。(1)济南加快推进高端物流集聚区、“齐鲁号”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盖世智慧供应链等项目。(2)青岛加快推进即墨济铁物流园(二期)项目。(3)临沂加快推进山东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项目。(4)烟台加快推进宝能烟台国际物流中心、烟台港大宗散货集散中心、烟台机场区域航空物流等项目。(5)日照加快推进日照港国际物流园项目。(6)潍坊加快推进山东港天陆港型物流基地、中国物流中德“两国两园”等项目。

  2.交通物流设施。加快推进青岛港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威海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日照港石臼港区西区集装箱化改造,渤海湾港东营港区集装箱码头泊位等项目;重点建设济南中南部铁路物流园、淄博鲁中公铁物流枢纽、聊城高铁物流园、泰安现代铁路物流园、峄州港公铁水廊联运物流园、东营利津南站集散基地等项目。

  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注重内源型企业成长,积极引进内外资企业,促进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1.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支持省内物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实施跨行业、跨领域的联合、重组和并购,形成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骨干物流企业集群。增强园区主体企业综合运营管理能力,推进物流企业集聚集约发展,聚焦远洋运输、航空运输、快递物流、供应链服务、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提升专业物流服务水平,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2.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创新转型,鼓励批发、零售、物流企业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打造一批供应链物流标杆企业。支持物流企业加快智能改造,加大研发投入,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科技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物流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联盟、合作、兼并等方式,组建物流企业联盟、大车队,打造专线联运、网络货运平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创建一批示范载体。充分发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以及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型平台作用,高效集聚物流资源要素,以物流业优先发展带动开放型平台建设,持续释放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供应链创新应用、物流标准化、多式联运等试点示范效应,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创新融合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带动作用强、模式业态新的物流示范载体。

  实施“151”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培育10家全球知名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品牌、50家全国大型物流企业、100家专业化特色中小物流企业。加快物流行业领域领军企业培育步伐,鼓励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效益,鼓励物流企业与外贸企业、制造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中小物流企业专业化、精益化、品质化发展,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专、精、特、新”特色企业。实施物流载体提升工程,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培育20家国家物流枢纽、冷链物流基地和示范物流园区,50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100家多式联运经营企业,2—3家年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快递网络企业。

  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物流企业、行业及其他应用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全力打造以智慧物流为纽带的大数据应用优势产业集群。

  1.提高物流信息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采取政企合作、资源整合、差异共享、高效利用的模式,充分发挥交通运输部门平台资源作用,加快建设汇集全省、联通全国的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邮政及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等领域相关物流数据的开放共享,强化行业监测、信息服务、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功能,实现物流信息跨部门、跨平台、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和政务商务功能的有机融合。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广应用电子运单、电子仓单等电子化单证,引导物流设施装备与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发展。重点支持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建设面向上下游客户的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等专业服务平台,促进物流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信息共享,支撑物流组织和服务模式创新。

  1.加快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应用。鼓励加大重大智能物流技术研发力度,开展物流核心装备设施研发攻关,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开展物流智能装备首台(套)示范应用,推动物流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安全化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物流节点载体综合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和装备,建设智能码头、智慧园区、智能仓储等现代物流设施。加强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梭车、无人机等装备的应用,提升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2.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建立物流载体共享业务模式,通过设施共建、产权共有、利益共享等方式,引导企业根据物流需求变化合理配置仓储、运力资源。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载体主体企业一体化运营,推行服务于中小型客户企业的集中仓储“代管库”运营模式。拓展载体和节点网络供应链业务模式,创新产业服务功能,依托节点网络深化产业上下游、区域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分工,推动节点网络枢纽载体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支持将物流枢纽网络节点载体嵌入产业集聚区,推行物流载体产业基地化运行,实现物流作业向载体集中,着力打造精准服务产业基地生产和流通的供应链物流基地。

  4.强化人才培养引进。支持物流企业与本地、外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密切交流合作,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和人才孵化基地,设立物流研究所及硕博物流研修站,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鼓励骨干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阶段的合作培养物流人才项目。积极推动现代物流领域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快递物流、跨境物流、金融物流等新业态专业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完善物流人才引进政策,全方位引进高端物流人才。

  (一)加强组织实施。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协调联动,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大政策创新和支持力度,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各市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做好物流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的无缝衔接,统筹做好物流业推进发展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根据职责分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推动行业协会深度参与行业治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完善政府决策,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按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原则,简化物流企业行政审批手续,推动物流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和“一网通办”。持续优化城市配送货运车辆通行管理,放开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货运车辆的通行限制。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鼓励铁路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服务创新。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统一监管执法标准和处罚清单。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治超执法标准。推进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严重失信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的惩戒力度。

  (三)加快项目推进。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和动态调整机制。切实将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规划落实的重要抓手,强化对纳入规划项目的跟踪监测,加快推进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审查、审批核准等前期工作。对已开工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项目尽早投产达效。加大项目督导检查力度,适时开展绩效评估。充分发挥规划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各级财政资金优先支持纳入规划中的重点项目。

  (五)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骨干物流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资金流向创新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物流普惠金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物流企业开展直接信贷业务。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依托核心企业和载体平台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盘活企业优质存量资产,为符合条件的港口、仓储等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等发起成立物流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重要节点物流设施建设。

  (六)切实减税降费。严格执行物流减税措施,落实好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征等优惠政策。加强物流领域收费行为监管,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改革,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落实好铁路、航空货运收费优惠政策,进一步清理港口收费,合理降低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费目录清单和公示制度,严禁违规收费。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切实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七)完善统计制度。依照国家统计标准体系,进一步研究细化符合我省实际的物流行业统计分类标准。完善反映物流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加快企业样本库扩容提质,加强对物流重点企业运营成本、效率的监测,切实发挥物流指标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先行作用。